1576738950822665.png  欢迎访问山东招生教育网官方网站!

服务热线:400-011-3805
高考政策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高考政策
2023年高考新变化!教育部刚刚官宣!高校招生重大调整!
发布时间:2023-02-09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对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作出部署。其作为每年教育部发布的1号文件,里面包含了非常多重要的信息,不仅事关教育考试部门,更与考生和家长息息相关。


1.png

#01


关于专项计划

2.png

#02


关于强基计划

3.png


#03


关于志愿填报

4.png


#04



关于高校大类招生

5.png

实行大类招生,已经是我国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普遍做法。有论文统计,到2020年,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中有114所实行大类招生与培养,占总数83.2%。


不过,这种招生模式的社会评价却呈现出严重的两极分化,不少网友对此模式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搜索“大类招生”,要么是嘘声一片,要么是专业分流上的苦不堪言:


志愿同为“新闻专业”,却因0.1分之差被分到了信息管理;为了拿到更高分数,读书笔记“要求三千字,有人写到两万”;立志当程序员,却只能被“甩进”土木工程……没有人愿意考上名校却选错专业,规则却将刚刚从“高考”一役浴血凯旋的他们,推入另一场名为“绩点之战”的激烈厮杀。


为了绩点计算时比别人多0.1分,为了争取到心仪专业那几十个名额,一百多名高考时水平相差无几的学生从大一入学便开始了“卷王”之路,因此也引发了网友们对大类招生“年年期末胜高考”“看到大类赶紧跑”的吐槽。


国内大学纷纷入局的大类招生,对考生而言,究竟是“捡漏”还是“踩坑”?对高校而言,招生方案应当如何设计?



培养“通才”,时不我待


顾名思义,大类招生是指,高考招生时按照学科大类或是将几个学科类似的专业合并在一起招生。学生入学后按照大类,在1~2年时间内进行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展开具体专业的后续学习。


实际上,大类招生在国外早已有之。二战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高等教育纷纷开始探索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宽口径模式,强调“通识教育”,培养“通才”。如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名校大都设置文理学院负责本科生的通识教育人才培养,学生进入高校学习1~2年后,再在学科范围内选择具体专业


这样,学生的兴趣、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对专业基础有一定了解的前提下可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专业;同时,学生易于打好学科基础,培养较好的综合能力,利于未来的长远发展。



如今,我国高等教育正趁着现代化建设的东风一路高歌猛进,由“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化的现实基础已然具备,越来越多的高校向“大类招生”进军,在制度模式、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多方面进行大胆尝试。


浪潮迭起,推陈出新


据《大类模式:我国研究型大学本专业教育模式改革探索》一文数据显示,到2020年,除国防科技大学以外的41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全都进行了大类专业招生改革,其中有7所高校尚未实施全面大类招生改革。


6.png

图源:论文《大类模式:我国研究型大学本专业教育模式改革探索》


可以看出,2016年之后,面向全校大部分学生或全体学生的全面大类招生高校数快速增长。此外,一些地方高校也在纷纷实施大类招生,“大类招生时代”的浪潮迭起,几乎已全面来临。


一方面,作为本科教育改革重点的通识教育,以大类招生方式全面展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办主任马进喜介绍实行大类招生的原因时指出,大类招生和培养能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也更符合当前学科交叉、专业界限淡化的高等教育改革趋势,符合一流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专业为王”的高考政策与报考趋势,使高校大类招生有其紧迫性。


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新高考改革,标志着“专业优先”的投档方式正式启用,强势专业将成为高校招生的“硬通货”。这种情况下,通过大类招生“打包录取”考生,成了部分高校录取优质生源的手段之一


《传统与变革:我国本科院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与分类体系》一文总结了我国本科院校大类招生的几种人才培养模式。


7.png

图源:论文《传统与变革:我国本科院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与分类体系》


目前国内高校开展的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可分为学院内大类招生培养(院系内相关专业合并为一个专业门类进行招生)、跨学院大类招生培养(将不同学院的多个专业归为一个大类招生)、开设实验班大类招生培养、成立本科生院大类招生培养等四种模式。这四种模式为大类招生的基础归类,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探索通识教育的道路上推陈出新。



招生培养,两不易


虽然大类招生呼声渐高、已成趋势,但风潮之下,暗流涌动。


一方面,大类招生旗号下衍生的招生乱象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把人招进来之后,如何培养成了一大难事,而我国在大类培养方面尚不成熟


01
教育教学:与大类招生匹配不足


新高考改革之后,同一大类的学生会因高考时选考科目不同而出现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同时,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所需基础课程也有所不同。这种差异性需要高校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开设齐全的、高质量的基础课和通识课,实现多专业的重新组合,使专业向复合型转化。


但目前来看,部分高校准备不足。“水课”、“无用的通识课较多”等课程设置问题消耗了学生的大量精力。如何打破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脱钩的现象,做好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与衔接,是大类招生之后保证通识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02
专业分流:马太效应明显


大类招生之后的专业分流阶段,也容易造成“热门专业越来越热、冷门专业越来越冷”的现象。成绩较高的学生扎堆报热门专业,而成绩低的学生最终被“甩”给冷门专业。


8.jpg

知乎截图


2018年清华大学大类分流时,知乎上有网友提出了专业填报过热的问题,引发探讨。在车辆工程(电子信息方向)、电子信息类和生物医学工程(电子信息方向)三个专业中,选择电子信息类专业为第一志愿的人数高达164人,而选择其他两个专业为第一志愿的人数均仅为1人。而在该问题下的回答中,有其他网友贴出的工业工程、自动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个专业的选择情况,自动化专业也以137名第一志愿人数占据压倒性优势。



对于不同学生而言,高校大类招生,可能是“踩坑”也可能是“捡漏”。虽然部分成绩靠后的学生只能流向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但对于高考“搭边上车”来到自己心仪学校的学生而言,通识教育期间也得到了逆风翻盘的机会。只要成绩能够冲在前面,还是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选择权,在大类分流中进入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学习。


但对于高校而言,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具体方案设计仍然有待商榷,大类设置的合理性应是开展大类招生的前提。学科属性、就业壁垒、生涯路径等都应是大类招生方案设计的思考重点。“一些高校的探索虽然很积极,但其具体方案设计与大类招生本真的意义,还有一段距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卢晓东说。




来源:山东旗舰咨询会。

 
 
 上一篇:2022冬季学考、2023高考外语听力考试成绩发布时间确定
 下一篇:最后五小时!高职单招综评考生请注意确认报考志愿!
考生在线登记
免费领取高招会入场券
  • 姓名
  • 电话
  • 所在中学
  • 高考分数
  • 意向院校
  • 留言
客服名称
客服名称
客服名称
客服名称

微信咨询